百大葡萄酒樂園

百大葡萄酒樂園
Top 100 Wine

中港澳新聞

中國葡萄酒市場上演 新舊勢力 博弈 0

中港澳新聞 🕔六月 25, 2011

  受巨大市場潛力的吸引,洋葡萄酒紛紛把目光轉向了中國這個“必爭之地”。為搶占市場,葡萄酒產業“新舊勢力”兩大陣營博弈不斷,也給國產品牌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據葡萄酒及烈酒商貿展(VINEXPO )的最新市場調查顯示:盡管進口葡萄酒僅占中國葡萄酒總消耗量的14.7%,但其增幅卻相當驚人:從2005年至2009年上升393%。預計2010年至2014年將進一步上升56%。 作為“舊勢力”(歐洲老牌葡萄酒生產國)的代表,法國在2005-2009年間出口中國的葡萄酒總量增長接近6倍,占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的41.8%。而 “新勢力”(澳洲、美洲等葡萄酒新興國家)的主要成員澳大利亞和智利這段時期也表現不俗,出口中國總量分別增長416%和284%。 萬歐蘭文化首席葡萄酒顧問陸江說,在中國葡萄酒市場上,“新勢力”對“舊勢力”沖擊最大的是日常飲用部分“新勢力”葡萄酒憑借其高性價比、果味口感和新穎的包裝迅速征服了一大批中國消費者。 “但是中國的葡萄酒市場還處於培育階段,消費者葡萄酒品鑒水平不高,非常注重品牌和名氣,而這兩點恰恰是‘新勢力’短期內無法實現的。”陸江說。 VIN EX PO預計,2014年中國葡萄酒的年消費量將達到13.8億瓶,即便如此也只是人均消費一瓶左右。 “中國葡萄酒市場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隨著葡萄酒文化的傳播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檔葡萄酒也會一步步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特別是二三十歲已經具備購買能力的年輕人,‘快速消費’正逐漸形成。”陸江說。 “新舊勢力”在各自優勢領域穩扎穩打的同時,也在積極開拓新市場。為了讓消費者了解波爾多葡萄酒“平易近人”的一面,法國食品協會從2007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隨時隨意波爾多”品酒會,向中國消費者推薦價格親民的波爾多佳釀。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也將投資約50萬美元,在中國開展最大規模的推廣活動,建立專家網絡,擴大消費群體。 面對洋葡萄酒的咄咄逼人,一直走中低端路線的中國國內葡萄酒企業也動作頻頻,積極開發中高端產品,應對進口葡萄酒的沖擊。 中糧集團繼去年完成了對智利比斯科特酒莊的收購后,今年初再次收購法國雷沃堡酒莊,并把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多個酒莊資源列為收購對象;張裕積極布局全國六大優質產區,同時加快國際化步伐,與國外酒莊進行戰略合作;王朝酒業也啟動了收購計劃,投巨資物色國外葡萄園。 法國食品協會北京區經理卡特琳娜女士說:“中國葡萄酒市場潛力巨大,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廣闊的市場。”然而市場爭奪戰才剛剛開始,究竟誰會搶到最大的那塊“蛋糕”現在還遠未可知。

了解更多

高檔紅酒走私成風 中國酒業處境尷尬 0

中港澳新聞 🕔六月 25, 2011

中國的葡萄酒進口迅猛增長,高檔紅酒走私花樣翻新不斷,給中國葡萄酒行業帶來隱憂。
  中國廣播網6月15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報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習慣的養成,我國的葡萄酒進口迅猛增長,走私高檔紅酒變得非常時髦。值得注意的是,走私高檔酒傷害的并非正常進口的高檔酒,而是國產酒。 一份來自法國海關的2007年記錄顯示,出口到中國的紅酒數量遠遠超過了中國海關相應的進口記錄。中國市場銷售的進口葡萄酒超過70%來源於走私。以北京海關最近查獲的一起案件為例,某犯罪團伙2004年到2009年期間,從法國、英國、香港等地走私進口葡萄酒8萬多瓶,總計涉嫌逃稅 2000多萬元人民幣,案值6000多萬元。 走私者鋌而走險走私紅酒的動力是什么?按照國家規定,進口紅葡萄酒需要繳納14%的進口關稅、17%的增值稅和10%的消費稅,這意味著一瓶紅酒過關后會增加近50%的稅費成本,走私確實有利可圖。 寧波紅酒酒業投資人呂達銷售進口葡萄酒多年,對走私酒泛濫有著深刻的體會,市場甚至已經形成了對走私酒的偏好。 呂達:拉菲一個空瓶就要賣到一千多塊錢一個,肯定要影響的,人家不相信你,他會認為你也是走私過來的,從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那些地方,走私過來的是沒有中文標簽的,很多客人現在來問我買酒的有沒有后面沒有貼中文標簽的,他就要那種,他說送人別人不知道這是什么價格,賣掉100箱,20箱國產的,80箱進口的。 寧波保稅區是我國國內最大的進口葡萄酒交易市場,寧波保稅區物流發展科科長王鵬對走私酒帶來的沖擊深有體會,國產酒業成了受害者。 王鵬:就從寧波來講好了,寧波原來國產平牌受歡迎程度還是很高的,像王朝和威龍是在這邊賣的最好的,那個時候價格高高在上,現在價格下來了,銷量也下來了,據我觀察來看,好像下降幅度比較大,價格本來一瓶70,80,現在已經降到30,40,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有業內人士表示,走私葡萄酒已經讓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落后的國內葡萄酒產業面臨窘迫境地,然而想要打擊走私酒也沒那么容易。 北京海關緝私局處長杜增杰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有走私者將大宗葡萄酒分拆為多票申報逃稅,還有偽報品名,低報價格,更有利用藏匿方式走私入境。走私花樣翻新不斷,給葡萄酒行業帶來隱憂。

了解更多

外國葡萄酒品牌 瘋狂湧入中國市場 0

中港澳新聞 🕔六月 6, 2011

【經濟日報╱記者吳父鄉/即時報導】 2011.05.31 07:01 pm
  北京商報報導,據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機構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大陸(包括香港)已成為全球葡萄酒消費量增幅最高的國家,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波爾多葡萄酒進口商。單在大陸市場上,葡萄酒的消費額在過去的5年中就增長了1倍。 有關機構預計,到2012年,大陸有望成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費國,總銷量達1.2億瓶。 在上周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葡萄酒博覽會上,海外館展區最終參展的葡萄酒品牌較去年增加了50%至60%。除去年就已參展的義大利、法國展團外,今年新增了西班牙、澳大利亞及中國香港3個展團。其中,法國展團陣容仍最大,彙集了1,500個品牌。

了解更多

品牌眾多難辨真假 葡萄酒市場期待有效監管 0

中港澳新聞 🕔六月 6, 2011

食品質量監管目前是我國的社會難題之一,作為特殊商品的葡萄酒,就更加困難。葡萄酒監管,雖然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監管局等均有涉及,但真空地帶仍很明顯。
  食品質量監管目前是我國的社會難題之一,作為特殊商品的葡萄酒,就更加困難。葡萄酒監管,雖然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監管局等均有涉及,但真空地帶仍很明顯。 據大眾日報5月25日報導,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青島葡萄酒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獲悉,近幾年青島已成為我國葡萄酒消費量增幅較大的銷售區域之一,大批國內外知名葡萄酒搶灘青島。在此背景下,葡萄酒的市場監管也上升為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 品牌眾多難辨真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外葡萄酒開始進入島城。記者在青島市市南區南京路一家大型超市看到,葡萄酒擺滿了整整兩個貨架,價格也從低到高品類繁多。記者就進口葡萄酒的來源詢問售貨員,得到的答復均是“原裝進口的”。 據記者觀察,這些擺在超市里的進口葡萄酒雖均貼有中文標識,但不具備葡萄酒專業知識的消費者卻基本無法辨別這些酒是否真是漂洋過海而來。正在葡萄酒貨架前選購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看那些進口的酒瓶上都是英文標識,的確看不明白,但大超市里的,應該相對真的多一些吧。” 盡管王先生的話代表了諸多消費者的心態,但也有消費者向記者表達了一些擔心:這些葡萄酒中,甚至還有一瓶只賣20多元的,這對於原料、技術要求都不低的葡萄酒,顯然價格低得有些離譜。 個人辨別確有難度 那么對於葡萄酒,普通消費者是否具備辨別清楚的條件? 黃偉明是個法文說得比中文流利的華人,已經是法國華裔第三代了。他的身份是青島發博詩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2008年底,他和太太安娜來到青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門從法國選擇地道的葡萄酒進口到中國。 “葡萄酒不只是一種產品,也是一種文化,而現在在中國能夠真正感受到這種文化的人還比較少。”黃偉明說,“葡萄酒是非常講究質量的,對於一般人來說,辨別好壞和欣賞雖然不是做不到,但確實需要有相當豐富的體驗。”黃偉明介紹,“選擇酒,現在很多國內消費者只看一個年份的產品,其實應該看一個品牌連續幾個年份的酒品質是否一貫的好。同時,要看瓶子上的酒標,上面一定要注明酒莊的名字、產地等信息。” 由中國煙草總公司山東進出口公司建立的煙酒名品連鎖在南京路出現有段時間了,該店周經理告訴記者:“現在原裝進口的酒越來越受歡迎,但的確有假的,消費者要仔細辨別。主要還是看酒標。”但他也強調了難度:有的進口葡萄酒是大桶裝進口以后,再用玻璃瓶分裝,有的則是原瓶進口,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的確很難辨別清楚。 監管尚有真空地帶 食品質量監管目前是我國的社會難題之一,作為特殊商品的葡萄酒,就更加困難。記者發現,葡萄酒監管,雖然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監管局等均有涉及,但真空地帶仍很明顯。 青島工商行政管理局李滄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的監管,大部分信息來自群眾舉報。在檢查的過程中如果有必要我們會取樣本送檢,看檢測結果是否符合國家規定。在常規檢查中,工商執法人員主要是看外包裝是否有QS認證標識,其他產品信息是否齊全。進口的葡萄酒主要看是否有中文標識,必須有中文標識才能銷售。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檢查酒本身,而且一般工作人員也不具備葡萄酒專業知識。” 記者又就葡萄酒質量監管問題詢問了青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其工作人員表示,該部門只對消費場所售賣的葡萄酒進行檢查,主要是酒店、飯店等場所。也就是說,生產環節也不屬於該部門監管。青島市質監局對記者的問題未作回應。 據了解,為了協調眾多監管部門的工作,青島市專門設立了食品安全辦公室,其綜合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涉及食品質量監管的部門有多個,很多時候需要各部門協作和溝通,這就是我們食品安全辦公室的職能。但食品質量監管是非常復雜的龐大的工程,的確還有些地方顧及不到。”

了解更多

暗生暴利 一個拉菲空瓶賣到2900 RMB 0

中港澳新聞 🕔六月 6, 2011

國人開始關注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的同時,各種“山寨”名酒迅速崛起。拉菲也像茅臺一樣暗生出暴利行業,國內一個拉菲空瓶竟然賣到2900元。
  國人開始關注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的同時,各種“山寨”名酒迅速崛起。拉菲也像茅臺一樣暗生出暴利行業,國內一個拉菲空瓶竟然賣到2900元。 據今日早報5月23日報導,至今為止,品酒專家仍對“誰是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爭論不休。不過,說到當今最貴的葡萄酒,非法國拉菲(Lafite)莫屬。至今它仍保持著單瓶最貴葡萄酒的紀錄:一瓶1787年的拉菲曾拍賣出10.5萬英鎊。對那些持“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心態的人而言,拉菲顯然是彰顯身份地位、標榜生活品質的工具。 有相關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在近年全球葡萄酒消費需求小幅下降的同時,中國市場卻逆勢上揚,2008年中國葡萄酒銷量已超9億升,市場零售值達500億元。200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波爾多葡萄酒在歐盟之外最大的出口市場。隨著未來葡萄酒需求與產量的進一步擴大,相關調查預計,2013 年中國葡萄酒產業收入將超過350億元,整個市場零售規模有望達900億元。 就在越來越多國人開始關注世界知名葡萄酒品牌的同時,各種“山寨”名酒迅速崛起,首當其沖的就有“拉菲”。 據了解,自去年來,中國質檢總局已在相關國際品牌的配合下,發起了多項專項治理行動,在廣東、河北等地查處了多家涉嫌仿冒“拉菲”的廠商。據了解,許多所謂的拉菲經銷商,非但不具備外貿資質,其自稱從海外進口的拉菲酒,大多是由河北昌黎、山東煙臺等地的勾兌灌裝廠非法生產,相關海關單據、出入境檢驗檢疫證書等都系偽造。 同時,在制假風勢頭下,就連真品拉菲的空酒瓶買賣業也發展成暴利行業。據了解,如今許多不法商販紛紛通過網絡、非法廣告等收購名酒的空酒瓶。據相關調查披露,一瓶原價萬元以上的拉菲酒,其空瓶最高可售至2900元。 今年1月1日,上海聖皮爾(ASC)精品酒業宣布成為拉菲酒的東家、法國羅斯柴爾德男爵拉菲集團(DBR Lafite)在華的獨家經銷商,代理銷售其旗下的拉菲波爾多葡萄酒、拉菲智利酒、拉菲阿根廷酒和拉菲朗多克酒。涉及品牌包括:拉菲傳奇 (Legende)、拉菲傳說(Saga)、拉菲珍藏(Reserve Speciale)等。 有消息稱,今年3月,ASC 在滬舉辦了一場慈善現場拍賣會,銷售總額近1000 萬元人民幣。而據與會人士透露,當晚最高一件競價品為一套“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1945-2008垂直年份套裝,以175萬元成交。 然而,作為擁有法方唯一授權代理的“李逵”,ASC卻在近日國內部分媒體的報導中,被當作了“李鬼”。在相關報導描述中,在其“只有籃球場大小”的儲酒倉庫中,“堆滿多個仿冒法國葡萄酒品牌的產品,其存量可達千萬瓶。”令不少業內人士啼笑皆非。 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廠商也利用大眾對專業知識的缺乏而大做文章。據了解,在今年3月全國展開的拉菲打假行動中,一款名為“拉菲帝國”(Lafayette Empire)的葡萄酒受到檢查人員的關注。在杭州某批發市場一些攤位,也曾被曝出售這種幾百元一瓶的“拉菲帝國”,然而在ASC酒業公布的相關品牌授權書中,記者卻并未發現“拉菲帝國”這個名字。 據了解,“拉菲帝國”是由法國一家注冊名為“Lafayette”的廠商生產,再由國內代理采購、物流及商檢報關等。盡管“拉菲帝國”的經銷商表示,該酒是符合雙邊貿易規定的原裝進口葡萄酒,與國內的“假拉菲”不同。然而有業內人士直言,這就是一種利用大眾的非專業性,企圖混淆視線的“擦邊球”行為。 業內人士表示,拉菲莊園每年在法國地區出產的拉菲傳奇等品牌葡萄酒(俗稱“大拉菲”)20萬至30萬瓶,其副品牌“Carruades de Lafite”(俗稱“小拉菲”)40萬瓶;有限的產量、不斷增大的市場需求,以及部分國人貪圖小便宜的心理,共同催生了“山寨拉菲”的猖獗。 杭州知名酒類經銷商、久加久酒博匯采購部經理曹宗明接觸過眾多紅酒愛好者及投資客。他表示,目前國內的“拉菲酒”主要有三種來源:“一種是經銷商自己赴國外原產地采購,通過正規海關進口、納稅的‘行貨’;一種是大家熟知的地下酒廠釀造、仿冒商標的假貨;還有一種就是俗稱的‘擦邊球’,即通過國內一些人在境外注冊的公司制造、再由國內經銷商‘引進銷售’,基本的手續全都有,品牌名稱也與‘拉菲’等名酒相差無幾,對不懂紅酒的非專業人士來說,迷惑性很大。” 他表示,近年來正品拉菲的價格水漲船高,漲幅驚人,從今年價格形勢看,拉菲還會繼續之前的增長勢頭。“目前我們出售的‘小拉菲’,每瓶進價也要近5000元,而在5年前,還不到千元。這種趨勢在‘大拉菲’上就更明顯了。” 曹宗明介紹,目前市面上的拉菲年份普遍以2007、2006年的為主,而2009年產的拉菲酒,大約要到今年10月份才上市。他坦言,許多消費者雖然有經濟實力,但一味沉浸在對名酒的憧憬中,會造成消費時的誤區。“許多顧客不明就里,看了電影、電視等相關信息,總以為80年代的葡萄酒一定是最好、最值錢的,其實對銷售商來說,采購年份較長的酒往往是有風險的,畢竟葡萄酒有保質期,經不起常年累月的磨損老化。一些顧客點名花高價買了80年份的拉菲,結果發現瓶塞老損、酒液變質等等,最後鬧得要退款,這樣的事其實雙方都不想發生。”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