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葡萄酒樂園

百大葡萄酒樂園
Top 100 Wine

中港澳新聞

紅酒拉菲CEO 登陸打假貨 0

中港澳新聞 🕔五月 10, 2012

  知名紅酒「拉菲」(Lafite)紅酒在大陸出現大量造假的情況,拉菲酒的生產商羅斯柴爾德男爵拉菲集團首席執行長克里斯托夫˙薩蘭將於5月底前往大陸訪問,據透露,克里斯托夫˙薩蘭此行主要目的就是來「打假」。 「拉菲10年產量,趕不上大陸1年的銷量。」重慶商報報導,業內人士表示,根據中國葡萄酒資訊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各種冠以拉菲品牌的葡萄酒在大陸年銷量超過300萬瓶。 但實際上,真正的拉菲年產量只有22萬瓶左右,流入大陸市場的則只有幾萬瓶,造假情形嚴重,甚至傳出「在大陸賣的拉菲,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假的」。 拉菲在大陸獨家經銷商,ASC精品酒業首席執行總裁沈品同指出,90%的說法有點誇張,但是仿冒嚴重則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拉菲集團在大陸遭遇的假冒問題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仿冒,就是製作假拉菲;二是山寨,就是想盡辦法把自己和『拉菲』品牌綁定在一起,如『拉菲世族』。」 據了解,薩蘭到大陸後,將針對這兩大問題分別做出計劃性的安排。 同時,拉菲集團也將開通官方微博,向民眾普及拉菲相關知識,從消費者層面來打擊山寨貨。 沈品同說,作為拉菲在大陸獨家經銷商,ASC精品酒業在包括長沙在內的27個城市擁有分公司,工作人員也將嚴厲監督地方市場,如果發現假冒產品,就透過拉菲在大陸的律師團隊進行權益維護,「打假迫在眉睫,而山寨品牌繁多的現狀讓我們目不暇給,我們將把打擊假冒放在首位,對於山寨則以教育消費者識別為主。」 沈品同強調,不管是「打假」還是「抗山寨」,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提高從業門檻才是關鍵。

了解更多

拉菲期酒降價吸引投資者參與 收藏投資紅酒占一半 0

中港澳新聞 🕔五月 10, 2012

  近日,波爾多最頂尖的紅酒莊園拉菲公佈了2011年期酒價格。2011年一線酒商報價每瓶420歐元,與去年的600歐元同比下降30%。其他各家隨之公佈價格的波爾多酒莊,也紛紛下調了價格。 對此,上海紅酒交易中心市場總監王佳琪表示,此次拉菲放低身價,引來更多投資者爭相購買,期酒搶購十分熱烈。 每年4月下旬,都是波爾多各大酒莊公佈期酒價格的時候。在去年下半年以拉菲為代表的名莊酒價格大幅下跌、泡沫被慢慢擠出的大背景下,今年拉菲提前公佈且大幅降低2011年期酒價格,被業界認為是名莊酒試圖挽回低落的消費信心的舉動。 作為一線酒莊的領頭羊,拉菲此舉的原因何在?王佳琪透露,“一方面是因為氣候原因,2011年是一個比較普通的年份,葡萄酒質量相對一般,所以大家都期望 期酒價格能夠降下來,回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另外一方面,前兩年期酒價格太高,導致投資者都沒有賺到錢,酒莊為了和投資者保持一個相對良好的合作關係, 也會調低期酒價格。” 王佳琪認為,今年期酒市場的情況和2008年比較類似。2008年剛過金融危機,整個國際紅酒市場相對低迷,拉菲的期酒價格降到了僅為每瓶1000元。然 而,2009年到2010年,由於葡萄質量比較好,市場迅速回暖,拉菲期酒迅速上升到了1萬元每瓶的價格,市場追捧熱烈。而2008年期酒最高則漲到了發 行價的20倍,令投資者相當獲益。 查詢相關資料也可發現,雖然2008年價格一般,但確實是近幾年內各大酒莊效益最好的一年。今年拉菲期酒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前兩年拉菲會拿80%左右的產量當期酒,今年則減少了20%左右。“這說明酒莊看好自己的資產。”王佳琪分析。 從目前現貨市場來看,國際市場最便宜的拉菲價格在每瓶5500元-6000元,今年拉菲期酒以低於4000元的價格發售,王佳琪認為,“2年後漲到 6000元的壓力不大,是相當安全的投資模式,但是很難再現2008年暴漲十幾倍的情況。”王佳琪分析認為,由於今年期酒售賣價格比現貨價格還便宜,也給 了現貨以一些壓力,現貨價格下降了1-2個點。 來自上海紅酒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進入專業紅酒投資領域的資金主要來自歐美各國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每年供應到中國的頂級紅酒數量約為總量的30%-40%,今年略低為25%-30%。其中,用於消費的紅酒約占50%,和用於收藏和投資的份額大體相當。

了解更多

騙徒新招 「紅酒期權」 0

中港澳新聞 🕔五月 10, 2012

    由紅酒熱潮所衍生的「紅酒期權」,竟成歹徒騙財幌子。4名中港婦人參加傳銷形式的「紅酒期權」投資,未料到期後發現有關公司人去樓空。警方接報後展開調查,目前已拘捕兩名涉案男子。   近年投資紅酒利潤急升,有不法之徒藉此訛騙投資者。   被捕兩名男子均是香港人,為涉案公司負責人,分別姓胡(52歲)和姓余(45歲)。他們同涉嫌「詐騙」及「洗黑錢」等罪名,目前暫獲保釋,6月下旬再向警方報到。 未知涉及金額 受騙人數目   消息指,警方4月接獲4名本地及內地婦人(48至62歲)集體報警,指她們投資紅酒期權懷疑受騙。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探員展開調查,發現一間位於油塘公司以投資紅酒期權作招徠,在本港和內地以傳銷方式推廣,稱投資者於紅酒期權到期時,可換取紅酒或由公司按時價回購;該公司還容許投資者繼續介紹其他人士加入,從而獲取佣金。不過該4名購買紅酒期權婦人,最後卻發現有關公司未按承諾回購期權和發出佣金,而且負責人亦去如黃鶴。   在掌握情況後,商罪科人員通緝涉案公司負責人。本月5日,探員先在深圳灣口岸離境大堂拘捕準備離境的52歲姓胡男子;翌日又在紅磡拘捕45歲姓余男子。據悉,事後警方搜查該公司在油塘高輝道的一個單位,檢走大批文件。不過案中到底有多少人受騙,以及涉及金額,尚有待進一步確認。

了解更多

紅酒信托 一枝獨秀 0

中港澳新聞 🕔五月 10, 2012

  酒類作為起步較早的另類投資品,其投資價值早已得到了認可。所謂酒類信托,就是以酒為標的物的信托產品。與其他另類投資品信托相比,酒類信托收益率穩定,運作也較為成熟。對於投資者來說,和自己投資實物酒相比,省去了儲運、管理、銷售等諸多環節的麻煩。其標的酒是由廠家專業管理,質量不用自己擔心,還有諸多中間環節監控管理,省心省時省力,化解了不必要的風險擔心。 紅酒目前在信托市場中顯得比較穩健,這主要是因為紅酒期貨源於國外的紅酒文化,已經建立了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紅酒信托產品年化收益率5%~8%左右,一般只針對私人銀行VIP客戶內部銷售,往往發行之初就被搶購。從銀行方面來說,希望首先為私人銀行擴大產品線,滿足高凈值客戶多樣化資產配置需求。 紅酒信托的預期年化收益和一些高風險投資相比并不算高,但超過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不失為較好投資選擇。也有一些紅酒信托類似俱樂部形式,參與者更注重的是能買到正宗的名酒,在享受的同時獲得資本增值。其操作方式往往是:買入兩箱,持有至價格翻番后賣掉一箱,然后免費享用另一箱。 國內第一款紅酒信托產品是2008年7月,中國工商銀行聯手中海信托、中糧集團在京推出的“君頂酒莊紅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該信托計劃買入君頂酒莊持有干紅葡萄酒2006年份期酒的收益權,投資期限為18個月,面向工行的私人銀行客戶和優質個人、法人客戶發行。 投資者認購該款產品后,有如下兩種方式實現理財收益:一是葡萄酒裝瓶后,客戶可向銀行提出紅酒消費申請,除了消費掉的紅酒外,剩余部分將獲得約8%的年化收益率。第二種方式是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投資者選擇以現金方式分配理財收益,君頂酒莊將回購紅酒,投資者取得約8%的年化收益率,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酒業將為該回購行為提供擔保。此外,投資者購買銀行該款理財產品后,還將享受到君頂酒莊提供的增值服務、如成為中糧君頂俱樂部會員、免費前往酒莊參加認藏儀式,免費酒莊游、免費地下儲酒等。 據了解,今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的拖累和政策影響,股市、基金、樓市表現低迷,而在高端理財市場,信托產品卻展現了一枝獨秀的姿態。盡管多數信托產品的門檻高達百萬元以上,但購買的人卻有增無減。

了解更多

發展葡萄酒關鍵在文化而非資本 0

中港澳新聞 🕔四月 21, 2012

  近年來,中國的葡萄酒消費市場快速升溫,在拉菲等國際頂級葡萄酒的“啟蒙”下,整個葡萄酒產業的價值中樞得以大大提高。在葡萄酒價格迎風飆漲的背景下,各路資本蜂擁而入。在國內,茅臺、古井貢、青島啤酒、匯源果汁等各大飲料企業紛紛上馬葡萄酒生產線,西南證券、中信國安等業外資本也在積極佈局葡萄酒行業。在國外,不少企業(如寧夏紅集團)和名人(如姚明、趙薇等)紛紛走出國門,直接購買當地酒莊,不僅獲得了葡萄園,更是獲得了大塊的土地和建築,頗有些“葡萄酒地產”的韻味。除此之外,葡萄酒在中國也已經快速的完成了其金融屬性的“附體”,不少葡萄酒交易所/中心紛紛閃亮登場。   但是,在葡萄酒消費量、消費額突飛猛進的背景下,中國的葡萄酒上市公司並沒有獲得同比的發展。數據統計顯示,A股市場上僅有的5家以葡萄酒為主業的上市公司中,有3家均為ST公司,由此可見,葡萄酒概念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不僅沒有形成氣候,更缺乏業績支持。數據顯示,國產葡萄酒的盈利能力過去幾年持續下降,毛利率已經從40%左右下降到30%左右,而且還會繼續下降。   因此,通過排除法不難看出,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紅火背後,主要是國外進口葡萄酒在做推手。從2007年至今,進口葡萄酒占國內葡萄酒消費量的比重從不到5%提高到24%左右,5年之間翻了將近5倍。   被快速催熟的葡萄酒市場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其他行業曾經的教訓,就是“亂”字當前,國產葡萄酒和進口低端葡萄酒紛紛披上進口高端葡萄酒的外衣,市場上魚龍混雜,“李鬼”的數量遠遠多於“李逵”,使得消費者越來越把葡萄酒視為“雷池”,不敢輕易出手。   那麼,對於中國葡萄酒行業而言,在進口高端和低端葡萄酒前後夾擊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空間呢?即將出臺的葡萄酒產業十二五規劃提高了生產和流通的門檻,但是,這僅僅是有助於減少內耗和內戰,並不必然能夠保證中國葡萄酒行業未來能夠誕生出和國際品牌比肩的產品。   其實,拉菲等國際知名葡萄酒品牌贏得市場的關鍵,不在於大規模生產和標準的統一,而在於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說白了,拉菲、拉圖、瑪歌等五大名莊賣的不是工業化、現代化,而是文化。而這一點,恰恰是中國葡萄酒企業所先天欠缺的。茅臺、五糧液等白酒企業,其實賣的也是文化,但是,茅臺、五糧液很難把其白酒文化給嫁接到各自的葡萄酒產品上,因此,大量白酒企業紛紛試水葡萄酒業,無非是利用已有管道和白酒品牌,來個一菜多吃而已,單就葡萄酒而言,很難再造出一個葡萄酒行業中的茅臺和五糧液。   如此而言,並不是說中國葡萄酒產業衹能困守“沒文化”的局面,而是要為目前各路資本的大幹快上敲一下警鐘。葡萄酒行業的金字塔在文化,這是需要長期沉澱和積累的,比拼的不僅是種植規模和生產線。如果真的有志於葡萄酒產業,那麼應該做好幾代人的準備。當然,在目前情況下,這似乎有些不太現實,因此中國資本對法國波爾多地區酒莊的併購也層出不窮,意欲連文化一塊買來。不過,從現有情況來看,鮮見成功案例。   葡萄酒消費的背後是“慢生活”,對於希望快進快出的資本而言,或許並不適宜,因此最好還是別來添亂了。

了解更多